上海世博会期间,80%的场馆都进行了立体绿化,高科技人工绿墙被各大媒体热炒,一时间立体绿化似乎成了潮流、成了风尚。之后的广州亚运会、台北花博会以及正在举办的西安世园会上,无不把高科技的组合式绿墙作为展会的亮点大肆宣传。对此,清醒的有识人士认为,在当前立体绿化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及民众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要把“立体绿化”这部真经念好,使其在城市中得到全面推广,需重视攀缘植物这一传统形式,而不是去钻研和推广华而不实的组合式绿墙。
高科技绿墙遭遇尴尬
刚结束的台北花博会圆山公园展区有两处大面积立体植栽墙。一处位于入口,为高6米、长50余米的弧线独立植栽墙;一处位于展区内,以菊花瓣造型配置,墙身高2米至3米,宛若迷宫。陪同记者参观的台湾造园景观学会常务监事谢鸿铭对此连连摇头,“这种立体绿化的形式不应该推广,也不会得到推广。先别说它们的建造成本多高,施工难度多大,仅半年来维护花费的水都让人心疼。此外,工人们还要经常半夜加班调换植栽。”这样的尴尬,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同样遭遇到。尽管园林工人尽心养护,但从核心区的主题馆绿墙、宝钢大舞台绿墙,到黄浦江边的防汛绿墙,甚至以施工技术高超着称的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绿墙,都能看到枯死苗木大煞风景。与此相对照,世博园外围用凌霄、油麻藤、西番莲甚至丝瓜、扁豆等攀缘植物随意搭建的低成本绿墙,更富生机,更有野趣。
南京市珠江路沿线的立体绿化带曾以新颖美观成为城市绿化范例,被作为2010年的出新工程推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步显现:绿化带需要工人骑着专门的洒水车浇灌,夏季一天不浇水,植物就会枯死。而且这样浇水会把种植土都冲到路上,造成污染。刚开始市民觉得新鲜,但现在却多存质疑,认为“绿墙”华而不实。据记者了解,这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多是应景而为,常出现在各地的园博会、花博会、绿博会上。依国内现有技术,其成本每平方米约800元至1000元。尽管建造时花费高昂,但能长久维持的却很少。
对于这种人工绿墙,广州市绿化公司总工程师张乔松的评价很不客气:“不低碳、不自然、不生态、不节约,其巨大的投入和高昂的管理费用与节约型园林背道而驰!”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院长包志毅也认为,组合式绿墙成本高,不自然,偶尔为之未尝不可,全面推广实在荒唐。
攀缘植物最给力
城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立体绿化在拓展绿色空间、提高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无庸质疑,但到底采用怎样的形式值得业界深思。在全国各地走走,只要留心,我们很容易发现让人心动的立体绿化形式,那就是用攀援植物的自然生长方式在墙面、立面甚至屋顶实现绿化。
攀缘植物分四类:爬墙类、棚架类、篱笆类和悬垂类,各地均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天通苑是北京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在绿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工人沿楼体墙侧广种五叶地锦,夏天形成绿墙,秋季叶色变红,更是赏心悦目。以花绕石城着称的石家庄,利用市花月季(藤本品种)在城市主干道、社区围墙、单位围墙等处进行攀缘绿化,形成一道道灿烂的花墙。广州市更是充分利用炮仗花常绿花美的特性,广泛用于墙体悬垂绿化、棚架绿化及篱笆绿化等,其花期介于元旦和春节之间,为欢庆佳节提供了极佳植物素材。张乔松推崇的生态绿墙就是用攀援植物来绿化墙面,他认为这是最节省、最低碳、最生态、最持久的墙面绿化方式,应在立体绿化中大力推广。
利用攀援植物的自然特性进行立体绿化,无疑最符合节约型园林的思路,也有利于把立体绿化推向深入。但这种形式也有局限性,最突出的难题是形成绿墙或花墙需要较长时间,不能像组合式绿墙那样迅速成景。现实中很多工程需要立时成景,尤其是会展造景更是不能拖延,这也是组合式绿墙在国内园林会展中盛行的原因。
包志毅指出,有志于立体绿化的科研院所及企业,与其把精力花在研发组合式绿墙技术上,不如在攀援植物的培养模式上多下功夫。国外已有企业培养出攀援植物绿墙的成品,其种植模式是采用网片状种植方式,而且其已被引入国内。上海上房园艺公司用各种攀缘植物培育的绿墙,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就广泛用于世博园区围栏绿化,成本低,效果也好。北京华源发苗圃场培育的扶芳藤绿墙,深受别墅用户欢迎,他们喜欢这种绿墙,不仅因为它养护成本低,不会像组合式绿墙只有几年的寿命,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长越好,是真正可持续的立体绿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