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危害
杨树烂皮病即杨树腐烂病。我国杨树栽种培养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化地带、行道树和苗圃杨树地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行道树大量枯死,新移栽地杨树发病尤重。
二、症状
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杨树地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出现褐色水肿状病斑,病部皮层腐烂变软,随后失水下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斑边缘明显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部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深达木质部,使边材变色。在适宜地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展览,当病部横向扩展览包围树干一周时,病部以上枝条即枯死。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迅速枯死,但无明显地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橘红色卷丝状地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
三、病原
病菌在4至35℃范围内可生长,但以25℃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宜地pH值为4。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地适温均为25至30℃。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自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至10天。
烂皮病每年自3至4月开始发生,5至6月为发病盛期。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发病迟早略有差异,京、津地区该病每年自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东北地区则稍晚。
杨树烂皮病地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状况、栽种培养管理措施以及土壤条件等均有密切关系。
五、预防治理措施
实行合理地栽种培养管理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预防治理本病地有效手段。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强地杨树品系用于环境改善和造林;剪枝造型要适度,剪口应涂药保护;风景林及行道树春、秋时节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伤,还能增加赏玩性。
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结合剪枝造型去掉其他枯枝或生长衰弱地植株及枝条。
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单位内疗素、843康复剂或723神农液涂抹病斑,均有较好地效果。涂药前若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预防治理效果,涂药后5天,再用50至100倍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预防治理病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