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鲁智深在二龙山入伙梁山之前曾说过: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的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 搞了多肉大棚,自然经常听人说起上海的景天韵,不去看看,心里就老是惦记着,正是鲁智深的那种心理。八月处于多肉的淡季,索性大棚的活儿放下几天,去了趟上海,终于参观到了景天韵。
景天韵的位置比较靠近海了,位于郊区的一处村落里,窄窄的路,仅能一辆车通过,两边都是低矮的房子,即使很靠近了,只要没见到大棚,就会怀疑是否真的是在这里,因为与一般的多肉大棚周边的农田或是自然环境是很不一样的。好在走到跟前,有一块空地,能看到对面墙上醒目的景天韵标志,才打消了疑惑。
因为处于淡季,参观的人很少,老板(传说中的潘师傅吗)和他的朋友闲的喝茶聊天。右手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池塘,喂有黑天鹅等野禽。老板喝茶的地方就在池塘边上、上方罩了遮阳网的廊架下。这一排廊架同时布置了一排木桌凳,和一小片摆满了多肉的销售区。而左手边是一处供展示用的大棚。
参观的时候是中午,阳光强烈,所拍照片没有质量,只做纪录用。
廊架下的多肉销售区
展示区
另外还有一片生产区,一般情况不能入内。从外面看有好几个大棚,面积应该不小。基本是这样一种格局,比一般小打小闹的多肉爱好者搞的一两个大棚要大,又比大规模的搞批发的多肉大棚规模小,决定了这里还是以零售为主。另外老板个人对园艺有所追求,营造了一处特别的环境,使这里不同于一般的多肉大棚。我参观的时间不长,反而有助于我概括出关于这里的几个印象。首先这处花园式多肉大棚营建的材料以青砖为主,铺地、台面、柱子等,无不是青砖,这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其次花盆样式特别多,据说很多花盆是委托设计的,即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然后是管理人员非常少。按理说这样规模的多肉大棚,是应该雇上两三个人的。管理人员少的结果,就是许多局部显得有点零乱或是败落或是处理不当。
水上架了若干多肉木盆
多肉木盆近景
池塘边上的露天栽植,看样子是放任生长,长势不太好
有地方特色的物件:瓦当、民居模型
用船来搭载多肉,石头摆得那么满,感觉立意不是很好啊
竹子跟多肉拼贴?这两种植物其实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环境:温暖潮湿和干旱凉爽,放在一起实在不合适啊,况且这个地方显得有些零乱,缺少必要的管理
花园里有几处小径都是断头路,怎么走啊参观上海景天韵大棚,小路之间缺少横向沟通的道路,难道从植物上面跳过去吗。很容易想象参观的人很多的时候的情景。
多肉有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像这样跟温暖潮湿的江南环境杂糅在一起,又是竹啊,又是水的,特色太多就等于没有特色了。我想最好是把它们分开来造景,竹、水是大环境,做在外围,多肉是小环境,做在内部。
来之前我很想了解的是这里的配土。实际情况远低于我的预期,基本上就是泥炭加珍珠岩。多肉的状态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多数看上去都很干。这是我最想说的。可以理解现在是夏天,需要控水。不过里面的多肉显得有些过于干了。是理念的区别吗?
确实没有在江南养过肉,不清楚潮湿的气候会对多肉产生多大影响。不过即便控水这么厉害,也有不少死掉的。下面这一盆就很惨,基本上全军尽殁了。
我可以想象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是人手不足,尤其浇水是很花功夫的。又或许是把多肉交给自然,当生则生,当灭则灭,减少人的干预的理念。还有就是人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以后,激情就会慢慢减退,尤其是当一个人有了些许成就以后,往往进取心就会减弱,不愿再去做耗时费力的事,而是喜欢睡在功劳薄上。我觉得最后这个也许是最合理的原因,也是人之常情。当然,也许还有其他原因,超过我的想象。
多肉跟景观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也只有结合起来,才能赋予多肉更多的趣味和意义。景天韵总体来说,在当前的多肉界是比较突出的,因为目前做这个事情的还非常少。不过其所营造的多肉景观不太纯,缺少对多肉原生环境的体现。就算是要与地方特色结合,也不应该是这种生硬的结合。另外,景天韵花园在规划和实施方面还有一些硬伤,需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
网上把景天韵都快捧到天上去了,所以,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好是亲自去看,而不是盲从。鲁智深是清醒的,并没有因为别人说宋江好,就也对宋江崇拜得五体投地。
[color=”#808080″]原文:菜根 编辑:月亮在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