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俗称“裂果病”,是日本梨中某些品种(如二十世纪、博多青等)的主要病害,在多雨地区尤为严重。本病主要危害果实,造成大量裂果和腐烂脱落;还能侵害叶片和新梢,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退。
[危害症状]嫩叶最早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圆形的黑色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并有淡黄色晕环。严重时病叶上病斑连片,叶片皱缩畸形并枯焦脱落。
幼果受害,最初在果面上产生漆黑色圆形针头大的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稍凹陷,有微细的轮纹,到果实膨大期,病斑处即产生龟裂,裂口深而广,易引起早期落果。成长的果实受害时病斑与幼果相似,但扩展快,病斑大,开裂也更为严重,易招致昆虫吸食,致使全果变黑。腐败脱落。
新梢上病斑早期黑色,椭圆形,稍凹陷,后变淡褐色,边缘产生细小的裂缝。梨芽受害后,多变黑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枝、病果和病芽、病叶上越冬。上海地区一般在4月上旬就有少量孢子形成,开始侵害叶片,到4月底5月初孢子开始显著增加,并开始侵害幼果,5月中下旬为孢子飞散的高峰期,也是全年的发病高峰,直到6月下旬仍有较多的孢子产生。孢子产生可继续到10月底。上海地区9—10月间气候温暖多雨,因此,9-10月间在秋梢上也有1次发病高峰,并成为下年的重要病原。梨黑斑病的发生发展与气温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温度在30℃以上或20℃以下时,萌发不良。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与侵入,除温度条件外,还需要有雨水。一般气温在24—28℃并连续阴雨时,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高温干旱时停止扩展。
树势强弱与发病有一定关系。树势健壮,枯枝弱梢少,发病就轻;树势衰弱,或偏施氮肥,器官组织不充实时,发病常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有利于发病。
品种间感病程度有显著差异。在江、浙及上海地区,发病最重的是日本梨中的二十世纪,次为博多青和明月。严州雪梨也能轻度感病。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料并合理留果,促使树体健壮,并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
(2)认真清除落叶、落果和病枝、病芽;对梨树发芽时不能萌发的枝芽,也要注意剪除。清园后深翻土壤,深埋地面的病残体,消灭各种越冬病源。
(3)对二十世纪等感病品种,修剪上宜以短截为主,尤其是对已进入大量结果的盛产树;幼年树当树势缓和后,即须注意树冠的回缩,避免连续长放,防止树势衰退及病原积累。
(4)药剂防治。休眠期可喷0.5%五氯酚钠和波美5度石硫合剂的混合液。生长期间从4月中旬到6月中旬都要注意喷药保护,特别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幼果最易得病的时期,一定要做到雨后立即抢喷。间隔天数要短或加用展着剂,以延长药效。发病较重的果园,在秋梢发生的季节里,也要喷药保护。用100一150毫克/升的“风光霉素”,对防治梨黑斑病有显著效果;其次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也有—定效果。
(5)提早套袋,保护果实。一般5月初即可开始,梅雨前全部套好。套袋时注意“病果摘净,好果套净”。并注意。先喷药,后套袋”,使幼果“带药入袋”,提高套袋的防治效果,做到“春雨药对付,梅雨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