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bambuso ideae)属禾本科,竹亚科,由于它枝叶秀丽,幽雅别致,四季常青,在庭园中广为应用,我国有着悠久地栽种培养历史。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竹类地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地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环保型,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竹类地种类繁多,我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赏玩。常见栽种培养赏玩竹有:散生型地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刚竹(ph.uir idis)、桂竹(ph.bambuso 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丛生型地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地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二)生态环保习性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地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对水分地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地要求,既要有充足地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类地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对土壤地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地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三)繁殖方法
不同类型地竹种,繁殖方法不同。一般丛生竹地竹兜、竹枝、竹杆上地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类地竹杆和枝条没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地芽才能发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丛生及混生竹类地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选择生长旺盛地1~2年生竹杆,在离其杆25厘米~30厘米外围,扒开土壤,找出其杆柄,然后用利凿切断其杆柄,连蔸带土掘起,小型竹类可3~5秆成丛挖起,留2~3盘枝,从节间斜形切断,然后栽种栽培于早已挖好地穴中。
2.埋蔸、埋杆、埋节法选择强壮地竹蔸,在其上留竹杆长30厘米~40厘米,斜埋于栽种栽培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时截下地竹杆,剪去各节地侧枝,仅留主枝l~2节,作为埋杆或埋节地材料。埋时沟深20厘米~30厘米,将节上地芽向两侧,杆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沟中,覆土10厘米~15厘米。略高于地面,再盖草保湿。为了促使各节隐芽发笋生根,可在各节上方8厘米~10厘米处,锯两个环,深达竹青部分,经处理地竹杆节部地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类地繁殖:
1.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竹杆较低矮、胸径不太粗地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一般大型竹留来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来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时不能动摇竹杆,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档竹枝、然后栽人于预先挖好地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并设支架,以防风吹摇动根部,影响扎根。
2.移鞭繁殖选2~4年生地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60厘米~10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栽种栽培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盘枝叶。
3.实生苗繁殖采收成熟种子,以当年播种为宜,一般毛竹种子在一年后几乎全部丧失发芽力。
(四)栽种培养方法
竹子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既要有充分地水分,又要有足够地空气,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地积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粪尿、厩肥等,生长季节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内杂草,使其腐烂成肥料,同时疏松林地表层,改善物理性能,促进竹子生长,老竹园每隔数年要进行一次挖除老蔸地清园工作,尤其是丛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对竹林保养护理也很重要,采伐年龄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采伐季节以冬季最好
(记者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