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杏扁,即仁用杏,其仁为干果中的珍品。其树是一种耐干旱、耐瘠薄的优良绿化树种。琢鹿县是大杏扁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总面积为3400h平方米,但由于栽培不当、管理粗放、品种混杂、良莠不齐,有2000h平方米产仁量只有15一20kg/h平方米,产值450-60O元/h平方米。为了迅速提高大杏扁产量,于1985-1994年在卧佛寺乡进行了大面积的低产园改造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技术在张家口市及冀西北地区干旱、丘陵山区推广8160h平方米。据张家口市调查,大杏扁产仁量由17.8kg/h平方米上升到36.7kg/h平方米,产量大幅度提高。
1试验概况
卧佛寺林场位于黄土丘陵区,土层深厚,海拔1100m;年平均气温8.5℃,1月份平均气温一11.7℃,7月份平均气温21℃,≥10℃的活动积温为2724℃;年均日照时数为2875h(小时);年均降雨量为410.5mm,多集中于7、8、9月份,无霜期为125d(天)。
试验园面积为20h平方米,于1968年建园,土壤为黄褐土,肥力中等偏低,栽植株行距为4mx6m,主栽品种为龙王帽、一窝蜂,其次还有白玉扁、苇店扁及山杏,均以山杏为砧木。建园后,由于过分强调间种作物,管理粗放,树冠高大,坐果率低,每公顷产仁量只有15一22.5kg,且存在大小年现象。
自1985年开始,加强施肥、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1988-1991年对苇店扇等低产劣质品种改接龙王帽等优良品种4810株约10h平方米(嫁接成活率80%以上)。由于加强管理及改换品种,产量迅速增加。1997年产仁量为42.75kg/h平方米,产值1026元/h平方米。1998年产仁量达91.8kg/h平方米,产值22O3元/h平方米。以后连续6年均获得丰收,1987-1994年每公顷平均产仁量79.17kg,产值2732.2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主要技术
2.1优化品种针对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的苇店扁、白玉扁、山杏等,于春季在各大主枝及测枝上高接产量高、品质好、经济价值高、受市场欢迎的龙王帽、一窝蜂等。改接以3月中旬一4月中旬(萌动期至盛花期)为好。采用劈接和插接法,接口涂黄泥或用塑料包扎。经调查,劈接接头成活率为77.2%-83.7%,接穗成活率为83.95%-95.36%;插皮接接头成活率为80.2%-91.7%,接穗成活率为86.79%-95.54%。新梢生长量劈接为113.6-127.3cm,插接为109.8-138.5cm。当年可形成树冠,并形成花芽。次年株产仁量最高达0.37kg。
2.2加强土肥水管理1985年8-9月,杏果采收后,每公顷施过磷酸钙400-450kg,猪圈肥或土粪1500-2000kg。第2年3-4月,播种绿肥如苜蓿或沙打旺。绿肥长满地面后,每公顷撒施尿素50kg。雨季到来时(6-7月),将绿肥翻压在树盘内。并于6月、7月、9月下旬中耕除草,并将鲜草压于树下。对结果多,树势偏弱的大树于花前和坐果后每株施尿素0.2-0.5kg。在开花前至开花初期(开花量25%一50%)喷施O.2%-0.3%硼砂+0.2%尿素混合液,提高坐果率。全年喷施尿素+0.3%磷酸二氢钾2-3次。
由于海拔高,地下水位很低,又无灌溉条件,主要采取修建树盘或控水平沟截流雨水,也可用穴贮肥水法,即早春在树冠投影边缘挖8-12个30平方米厘米的小穴,其内填入秸秆,灌一桶水,并用塑料薄膜盖严,以后浇水施肥均在小穴内进行。3月下旬和5月中旬各浇一次水。冬季可在树下堆雪,以增加土壤水分。
2.3合理修剪选留方位、间距、开角适当的3-5个健壮而无病虫害的主枝,疏除多余大枝,应一次性疏除应去大枝的7O%以上,余下的以后逐渐疏除。对主枝延长枝剪截1/2。侧枝的横向间距保持在50cm以上,其延长枝剪截1/2-1/3。逐渐培养成开心形树冠,使阳光能透入内膛。及时疏除重迭枝,密集枝,背上枝,病虫枝和伤残枝。短截回缩交叉枝、单轴延长枝及多年长放枝。由于抽生在各级枝干上的短枝极易形成花芽,应尽量保留;对当年萌发的长度20cm左右的新梢短截l/2培养成结果枝组;抽生的细弱枝适当短截,徒长枝个别有空间的可培养成结果枝组,没有生长空间的疏除。经合理修剪,更新树冠,调整树体结构,2-3年可恢复到原来的产量,4-5年时产量猛增,每株产仁量最高可达1.39kg,比改造前增加2.8倍。
2.4病虫害防治落叶至萌芽前全园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1-2次,防治各种球坚蚧壳虫等;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喷布50%亚胺硫磷1000-1500倍液或40%甲胺磷800-1000倍液,防治杏仁蜂、红蜘蛛等;7月喷布50%对硫磷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各种刺蛾、杏星毛虫及舟形毛虫等;5月底至6月上旬连喷50%马拉松乳油800倍液2次;11-12月喷布5%柴油乳剂2次,对朝鲜球坚蚧壳虫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