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茬康乃馨有3万多支,是准备春季期间上市的,一把20支,价格在15元至18元左右”,11月28日,68岁的花农陆克本站在自己花棚里,一脸幸福地说。他所在的榆中县肖家咀村是312国道上远近闻名的玫瑰村、兰州市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也是甘肃最早一批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的自然村。
1999年,一心想带领大家致富的村书记赵资斌去天水、临洮一带考察,回村后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搭起了温室大棚,花苗是从北京、辽宁运来的,4个月后,第一茬玫瑰花破土而出,一把玫瑰花卖了18元。
看到了效益、等来了盼头,半信半疑的村民终于放下了顾虑。2000年,第一批184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2000年建一个大棚1万元,政府补贴8000元,那时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看来,我们的模式是最成功的”,花农魏至广说。
13年过去了,肖家咀村现有鲜切花温室大棚715座,花卉种植面积800多亩,种植品种由单一的玫瑰花发展到菊花、非洲菊、康乃馨等多个品种。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博会上,当地培育的马斯特(康乃馨)获得金奖,影星(月季)获得银奖,黑魔术(月季)、自由(康乃馨)、丰收(非洲菊)获铜奖。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陆克本心里最清楚,“我已经扔下锄头13个年头了,种了13年玫瑰花,也算是半个行家”,在这个有着13年种花传统的村子里,50至60岁的中老年人是主要的劳动力,“多亏了这个大棚,每年有一两万的收入,我们的养老不成问题”。
今年,当地的康乃馨又大获丰收,全国各地的订单雪片般纷至沓来,赵资斌说,“9月份,上海的客户和我们合作社签下订单,每天提供2000支康乃馨,我现在压力很大。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种植规模太小,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引导花农、经纪人、花卉企业组成行业协会,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将这一朝阳产业真正打造成响当当的拳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