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花蕙兰为主的2008年云南年宵花,伴随着生产商和经销商们焦虑的心情,于春节后落下帷幕。
吸取2007年年宵花烂价的教训,从去年10月份开始,云南诸多大花蕙兰生产商及其经销商们,纷纷采取策略,调整思路,打赢了一场年销花销售大战。总的来说,今年云南年宵花产销有喜有忧。喜的是: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云南作为全国大花蕙兰产销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升高。据调查,2008年年宵花期间,云南产大花蕙兰总量约100万盆,占全国大花蕙兰总产量的80%左右,产品除继续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老市场外,还受到了深圳、贵州、杭州以及小城镇等新型二三级市场消费者的喜爱。第二,消费结构开始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性消费转向普通百姓的家庭式个人消费,整体购买量上升。节前,一些企事单位购买年宵花作为礼品已成为时尚,不仅单位如此,众多城镇家庭也开始流行购买大花蕙兰、蝴蝶兰等盆花馈赠亲友。昆明市尚义花卉花店老板郭方毅说:“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间销售出去的5000余盆大花蕙兰中,约60%的花被单位作为过节礼品买走。”他还说,今年最明显的是,散客增多。此外,虽然今年大花蕙兰的售价较2007年降低了30-50%,但销量增大,三四个月的时间,他赚了10万元左右。第三,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模式开始从往年合约式订货交易转变为松散式现货交易,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按照惯例,在年宵花上市前1个月左右生产商就提前把货卖给经销商,这样一来,后期的销售风险全部转嫁到经销商身上,且产品从基地调运出来后缺乏生产商专业的养护,往往质量容易下降。为防止2007年年宵花烂价的“惨剧”重演,于是销售商今年跟着市场的变化而现买现卖,风险被分散到生产商和经销商。第四,进口货明显减少。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进入国内市场的韩国、日本成品大花蕙兰为10万盆左右,较2007年减少了70%,国内市场形成了以国产货为主,进口货为补充的格局。
今年的年宵花产销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产量增加,品质却有所下降。较2007年相比,2008年云南大花蕙兰上市量提高了约30%,但由于一些新投资者的加入,加之受气候条件、销售层次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云南大花蕙兰的品质参差不齐,整体品质不如往年。云南河野教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卢磊说:“今年,很多单位都开始直接从生产基地购买大花蕙兰,他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知道采购渠道,抓住今年生产商急需出售的心理,不断砍价。很多生产商为追求短期利益,开始让价,导致价格混乱。此外,个人消费的量增加了,但普通百姓不愿意购买高价位的大花蕙兰,反而乐意购买一些低价位品质较差的产品,所以今年低档次的产品也畅销,如此一来,很多生产商就不敢冒风险去生产大量的高档货,不得不采取高负荷生产提高产量,薄利多销以保证产值。”二是,新品种推广难,缺乏消费亮点。今年,一些公司推出了粉色、绿色等色系大花蕙兰新品种,但都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以‘红霞’为代表和以‘黄金岁月’为代表的红、黄色产品最为畅销,就连最差的产品还是销售一空,而最好的粉色、绿色系产品,那怕售价只与中低档的红黄色产品的价格相当,零售价为180-200元/盆,最终依然滞销。有的公司推出了高价进口货,希望以此拉动其它产品售价,制造一些销售亮点,但效果令人失望。往年,在北京和上海市场,高档大花蕙兰售价可达700-800元/盆,而今年最高也就是300元/盆左右。三是,生产商与经销商沟通困难,未达成共识,双方为保护自身利益,市场秩序混乱,引起茶花界有关人士的担忧。
面对目前大花蕙兰产业“无法捉摸”的前景,业内人士建议,最好的出路是,明确大花蕙兰的市场定位,努力提升品质,拓展销路。与此同时,针对80%以上产品由经销商购买的实际,生产商和生产商、经销商和经销商以及生产和经销商之间要加强沟通,构建利益共同体,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并努力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引导他们改变旧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