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卉栽培 / 江浙兰蕙的栽培

江浙兰蕙的栽培

兰蕙本生在山谷的密林丰草间,草木夏能遮烈日、冬可避霜雪,山泥潮润,山上常有山雾和轻风,这就是它们在自然中生长的环境。人们要种好兰蕙,就要创造一个适合它们生长的小天地。

一、场地

有庭园植兰,条件当然好。但是现在大部分人住在高层楼房,阳台是三面临空,屋顶更是四面通风,要养兰就要搭棚架,西南两边需要遮蔽烈日。简便的办法在西南两边支起几根木柱,间隔钉上宽4厘米左右的木条,再挂上用竹帘子或遮阳网做成的帘子,既能通风,又能让兰蕙接受到被减弱了的光照,如同生长在树丛里一样。至于屋顶养兰,所搭棚架要牢,以防大风,可用铁管做支架。夏秋阳光强烈,为使光照减弱到30%左右,可能要有两层网,或挑密度较紧的网使用。总之,养兰的环境要通气、要有弱光照,且避免煤气、油气等飘入。

二、植料

传统种兰的植料是选取高山石缝中黑褐色的兰花泥。这种泥土疏松、肥沃,蓄水性、排水性都很好。人们采来经日光曝晒消毒,过筛后使用。

现代养兰人讲求泥土通气,有意留下山泥中如米粒样的石砂。有人把砖敲成米粒大小过筛洗净后掺入山泥中。也有人把小粒仙土拌入山泥。这些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解决了透水性透气性的问题,兰花不易烂根。

三、翻盆

兰蕙在盆中栽了几年,泥土肥力减退,或因盆中兰草苗数过多需分苗。这时就得翻盆。翻盆、分苗,在一年中以清明或中秋前后这两个时节最好。要翻盆的兰草数日前就要停止浇水,使盆中泥土稍干,以便操作。翻盆时,先把盆子横放,一手扶住盆边,用另一手的食指伸人排水孔洞,。稍用力一推,盆泥便可缓缓脱出。多年老盆苗由于盆泥中布根如网,还要用手掌轻拍盆外四周,。使盆和泥脱离后,再行推出。然后,碎开泥球,拣出苗株,用分签剔去根部泥土。

四、分株

兰株脱泥后便要分株。传统方法要用“天落水”洗根,并修剪兰体上残败叶。操作时需耐心,勿伤子芽和根。把兰株放在阴处晾到根发白变软,表面呈干燥状态。分株时,先要看清“马路”(株间夹缝处),想好从哪处下手,才用利剪按“路”剪下,轻轻分开相交的兰根。分株苗以健壮老中青三代联体为好。数量上春兰可少简,蕙兰则须四五简才不致分伤。苗分开后即可栽种。

现时有不少人提倡现分现种,认为洗根会洗去共生菌,晾干又会伤了兰蕙的元气,只要是无病苗株,“趁热打铁”没有问题,但在栽植时要格外小心,务必不要把根弄断、弄伤。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这也是切实可行的。

五、上盆

以盆身高、底孔大的泥质盆为好。栽前要在水中浸几个小时(消除“火气”)。洗净后备用。剪一块小方形窗纱片,盖住盆底排水孔,这样做可免蚯蚓等害虫钻入。孔上叠几片蚌壳,呈圆锥状,周围撒上一层清洗干净、无盐分的螺蛳壳(取其轻而通气)。上面再放绿豆般大的石粒或仙土,作排水层,厚度约为盆高的1/3左右。上面放些粗泥后就可将分株的草呈25°~30°斜放(注意老草在下,新草在上,重心偏老草一边,以留出新苗生长的位置),把兰根盘曲,然后加土。土加到与盆口平时,用手轻拍盆边,务使盆土与兰根结合密切。轻提芦头,使兰草位置升高到与盆口齐平或略高亦可。再把兰株周围泥土按实,以避免“根不着土”。此时,还需加土堆成馒头形,约高出盆口2~3厘米,泥与盆边结合处要留凹下半厘米的沟,称“水口”,以方便日后浇水。刚上好泥的盆第一次要浇透水,可用细眼壶慢慢洒下,至盆底孔里有水流出。也可把盆子直接浸水,水会慢慢吸上,直至盆面泥土潮润,色变黑,置阴处一周不用浇水。

六、浇水

兰蕙草叶尾“焦头”,黑色从上而下扩展的,多是泥土过干,长期缺水之故。而叶上起“鹧鸪斑”或黑色由下淅往上扩大的,是浇水过多所致。今人养兰用水,不大可能再有天落水,大都用贮放在桶中两三日后的自来水(使水温接近气温,且氯气得以挥发)。

兰蕙盆上以“润而不湿”为度,肉眼看,土色深黑而又没有被泡胀的样子,表示水分正好。还可用手指轻弹盆身,如果发出清脆的“咚咚”声,表示土壤过于;如果发出较沉的“笃笃”声,表示不缺水;如果发出“泼泼”声,表示水已过量。

兰蕙浇水时间最宜午夜,最忌中午(主要指春、夏、秋季)浇水。午夜时分,盆中热气散去,泥温与水温相近,此时浇水,最为有利。中午时,盆中热气最盛、冷水一浇,一冷一热易致兰病。早晨浇水亦可,但浇水后一定要遮阴、通风,不让泥温过高。

盆中泥土过干,兰蕙体内细胞严重缺水,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盆泥过湿,水分淤积,土中空气缺乏,兰根呼吸不舒,必致烂根等病。盛水勺子顺盆沿内壁均匀浇上一圈,看水是否从盆底孔出来:如没出来,再依法补进一次。如有流出,第二次即不再浇。盆大泥多的浇水量应少于兰多盆小的。冬天兰蕙休眠,盆泥以润即可,不用天天浇水。夏秋气温高,兰蕙生长正旺,需水量大,有的要早晚各浇一次才行。总之,浇水要注意因盆制宜、因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对待才行。

兰喜湿气,空气中相对湿度要大,尤其夏秋期间,需有凉爽的环境。高层阳台,干燥高温,除了遮阴、通风,通常要在地面洒水,还可用喷雾法在兰盆兰叶上喷水,以降温增湿。喷雾要注意适量,以叶上能见到均匀小水珠为度。如雾珠在叶上聚成水到了往下流或叶尖上积水的程度,则嫌过多,易引起黑斑病、黄斑病。所以,要做到勤喷、少喷。

秋分一过,江南水乡菱角成熟,正是兰蕙起蕾时候,由于久晴不雨,空气特别干燥,盆泥往往从底部逐渐燥上,称“菱壳燥”。所以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浇水,切勿浇成上面湿下面干的“半截子”水。这也正是“秋不干”的道理所在。通常还可把装满水的可乐罐放置各盆逢中,以调节湿度。

七、剪花

为了让兰蕙花后再发壮苗,对盆中花苞要去弱留强,不能任其自然。春兰每盆最多留3个,蕙花则仅留1枝。春兰开花不超过10天剪去,蕙花以顶上一朵开到一周后即剪去。因植物开花最耗营养。剪花要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剪花要留梗约一半,第二次待所留梗干枯后再剪,这样才不会伤及兰蕙的地下部分或感染病菌。

八、越冬

过了霜降,天气渐冷,兰蕙逐渐进人休眠,花盆可摆置檐下,阳台上则靠里边一点放置,不要急于搬进室内。室外一般低温(即使有薄冰天气),能使它们得到锻炼,增强抗性,来年更能开出壮花,长出壮芽。但遇到持续数天的0℃以下气温,应当搬入屋内避寒。一般都不用特殊加温。

传统方法是立冬以后兰蕙即应入房,此后不论天气冷暖变化多大,只调节窗户开启程度,待清明节后再出房。

阳台植兰,墙上宜挂只温湿度计。通常在7~8℃时,就可从房中搬出来。这样不会乍冷乍热,也不至于使兰体内代谢紊乱,很多人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九、施肥

使用山上采得的兰花泥植兰,确实不用施肥能使兰蕙生长茁壮,但几年后还得施肥。传统的方法是去中药店买“人中白”(粪垢),在水里漂上两三个月,晒干后研成极细粉末(有甜味),用5倍的细泥充分拌和后沿盆的内边撒上一圈,每盆最多只能放3克(约l钱)。江浙地区也有用鸡毛。鱼鳞、河蚌肉等沤上两年以上的水1份,再掺清水10份作用施用软效果甚佳。近代人植兰除承袭前人之外也大胆试用青草沤熟水作追肥。用不带咸甜味的骨粉适量(5克左右),撒在盆上或井人泥中作肥料,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兰菌王500倍稀释液喷洒兰草作追肥,既可发株又助长根,不会造成肥害,方便可靠。喷洒时间以傍晚无风时为好,使之充分吸收.也不要喷得过勤、过浓。

施肥还要注意主意生长的强弱,壮苗可多施,弱苗少施或不施。一般来说兰蕙只在花后、出芽前后施上一两次肥巴足够。

十、病害

①白用病:夏秋季节,高温持续,如不通风、通气,盆土又过湿,兰蕙极易得病,病株从芦头周围出现白色小球状菌丝,几天后,根则腐烂殆尽。一经发现,即刻脱盆,洗净病株,用5/10000青霉素液浸病株(青霉素过敏者慎用),晾干再种,将盆置通风处,可救活。

②褐腐病:多发于夏秋。由于盆内靠边新根受到盆边传入的高热所致。高热使兰根气孔扩张,此时一旦向兰盆浇水,兰根突然受冷,叶上会起大块黑斑,斑缘伴有黄斑。应注意浇水要待盆泥中热量散失后进行。叶上也不要喷水过多。

③软腐病:此病也因湿热引起。。叶上出现浸润状黑斑,有水臭气。多注意通风就可预防。

④病毒病(拜拉斯):病因是通风不良或过重施肥,常在新草上可见到半透亮浓淡不同的病斑。通常采取隔离养植或销毁。

十一、虫害

①介壳虫(兰蚤):常生于兰对塞部缝里及叶背,可用软牙刷轻轻刷去,或用竹签挑除,也可涂大蒜汁,浇鱼腥水防止孳生。注意通风、光照。韶关兰研所生产的菌虫净30倍稀释液,喷兰蕙植株效果良好。若能注意在三四月间和七八月间介壳虫好发期隔三四天喷一次药,则两三次就能使之绝灭。如果是只有一两天的若虫(幼虫能爬动),用氧化乐果等药液喷洒也能杀死。

②蚂蚁:蚂蚁最喜在兰盆的排水层中做窝,咬食带有甜味的兰根,如不及时消灭,蔓延极快。可用腥骨或粒粉放于盆旁,引出蚂蚁后用开水烫死,直至全军覆灭。

③老鼠:老鼠属啮齿类动物,常在一个晚上咬掉数盆兰叶,养兰人常切齿痛恨,但又防不胜防,无可奈何,只有用鼠夹和责饵等诱杀。鼠尿跟猫溺同样会致兰于死地,慎防。

十二、护草

兰蕙分苗或翻盆后,上了新盆,盆泥做完馒头形,就可在泥面上种上一层翠云草,翠云草上再撒些细泥,轻轻用手压平,喷上水,使撒在翠云草上的泥自然嵌入草缝里,置阴处一周翠云草即可活。它不但能保护泥面不使水冲刷掉,还能对兰盆起保湿作用。

现时也有人植兰,盆面上不种翠云草,而用砖粒、仙土,也能起护泥保温作用,但总没有种翠云草有生气。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和知识交流分享,不代表宜都市大博雅盆景园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img.cn/2021/11/09/111921.html

博雅园主编辑

爱好盆景、根雕、奇石、花卉、园艺
有2匹猫猫:花妹、小咪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82725168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aboya@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节假日不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