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已成为大棚草莓的重要病害,特别是花器和果实一旦染病,很快发生腐烂,并迅速传播,对产量影响很大,重者可减产40%以上。
(一)症状:花器染病时,花萼上初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病斑,并由花萼逐步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湿软腐烂,棚内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初果顶柱头呈水渍状病斑,继而演变成灰褐色斑,同时病菌向果肉内纵深侵染,空气潮湿时病果湿软腐化,天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最终造成果实坠落。叶片受害,一般是靠近叶柄部的叶基处先发病,初呈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成近椭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大病斑,最后蔓延到叶柄,最终受害部湿腐,叶片枯死,病部着生灰褐色霉状物。
(二)发病条件:该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8—23℃。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有利发病。如寒潮频繁、阴雨连绵天气、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处于90%以上、田间积水、种植过密、通风换气不当等,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强草莓的抗病能力,控制灰霉病发生条件,限制病害发生蔓延,其主要措施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全明星和新明星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推广种植。其突出特点是抗病、植株紧凑、有利于通风透光、商品果实硬度较大、色泽鲜艳、高产优质。
(2)平衡施肥:根据草莓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数量按比例进行肥料供应,避免施用氮肥过多。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在植株迅速生长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20公斤,开花结果期每亩追施含氮、磷、钾的复合肥30公斤即可。一般不单施氮肥。
(3)高垄栽培:改变原来平畦种植习惯,定植前把地整成高10厘米、宽35厘米的垄或沟宽30厘米行带,每垄两边各种一行。高垄栽培改原来的平畦大水漫灌为顺沟小水轻浇,减少浇水量,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
(4)定向栽培:草莓结果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朝向弓背的一面。栽植时,秧苗弓背朝向宽行一侧,使果穗置于垄沟通风透光条件下,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田间管理。
(5)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避免感染病害;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果实周围的空气湿度,促使果实正常生长。
(6)严格棚内温、湿度:严格掌握棚室内的温度、湿度是防止草莓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草莓进入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白天温度在20—25℃以上,夜间在8—12℃以上时,尽量延长放风时间,使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当外界气温白天在20℃左右夜间不低于8℃时,应昼夜不关闭放风口。
(7)轮作倒茬:草莓和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尽量少选或不选择黄瓜、番茄等。
(8)摘除病残果叶:经常剔除烂果、病残老叶,并将其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再侵染。
(9)其他措施:适当降低密度,选择透气,排灌方便的沙壤土;选用长寿无滴膜。
2、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定植前每亩撒施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公斤,而后耙入土中。
(2)浇水前后降雨后喷药。空气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要喷药防病。
(3)防治时期与标准:当草莓进入开花期后要定点观察,当病果率达1%时,开始用药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喷3—4次。
(4)农药品种:50%速克灵800倍液,速灭霜1支加水10公斤,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清8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等,也可用百菌清、速克灵烟雾剂或克霉灵粉尘剂等,采用轮换用药的方法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实践证明,采取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能使草莓灰霉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草莓的增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