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化学防治措施的不当,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为害越来越重。为了更好地发挥农药的杀虫作用,提高化学防治效果,降低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10个方面的问题:
1)更新农药品种。生产上长期单一使用一种或几种农药,尤其使用防治对象和杀虫机理单一的杀虫剂,害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降低。广谱性农药并不是可以防治所有对象。多数农药具有选择性,有一定的主治范围,如胃毒剂只对咀嚼式口器的害虫有效,而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因此要注意选择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效好的农药新品种,及时更新使用杀虫机理不同的各种新型杀虫剂。生产中交替使用各种作用机理不同、无交互抗性的农药,合理混用杀虫剂和增效剂,既可以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又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提高使用效果。
2)严格使用浓度。药液浓度的高低是防治害虫的关键。一种农药的使用剂量或浓度是经过实践和反复试验总结出来的。一般情况下,药液浓度越高,杀灭害虫的效果越好。任意加大农药的使用浓度,虽然能一次杀死较多的害虫,但同时也杀死许多天敌,破坏了田间的生态平衡;而剩下的害虫抗药性明显增加,再次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很难有效防治,而且过高的药液浓度容易造成药害。因此,使用农药,尤其是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稀释倍数和使用剂量,掌握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配制药液。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和保护天敌相协调,禁止任意增加使用剂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浓度。
3)选好喷药时间。要熟悉害虫的活动规律,选择适宜的时间喷药,提高防治效果。夜蛾科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等幼虫喜欢在傍晚或晚上出来觅食,因此喷药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进行,可明显提高杀虫效果。菜青虫(菜粉蝶幼虫)每天有两次取食高峰,上午约9:00前后,下午约4:00前后,幼虫活跃在叶片表面,此时喷洒农药极易杀死幼虫。野蛞蝓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00~11:00达到为害高峰,清晨之前又潜入土中或隐蔽处,因此应于傍晚在植株间撒施农药防治。
4)选准防治适期。加强虫情测报,掌握田间害虫的发生情况,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选准防治适期,力求在害虫点片发生阶段和害虫抗药性最差的生育时期喷药,把害虫消灭在初发阶段,防止扩大蔓延。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的产卵高峰期至幼虫初孵期(3龄之前)为防治适期。初孵期幼虫不仅食量小,抗药性弱,并且暴露取食,易于防治。4龄后幼虫分散为害,即使用药次数增多,防治效果也不理想。棉铃虫和烟青虫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产卵高峰期至2龄幼虫期。3龄后幼虫已钻入果内,施药很难防治。防治瓜蚜要及早用药,将其消灭在点株发生阶段。
5)明确喷药部位。喷药时,只有将药液喷洒在害虫集中为害的部位,才能最大限度地消灭害虫。防治瓜蚜、菜蚜等时,应注意使喷嘴对准叶片背面、嫩茎和嫩尖处,仔细、均匀喷洒,尽可能将药液喷到瓜蚜体、菜蚜体上。喷药防治小菜蛾时,以叶片背面和心叶为主。棉铃虫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及幼蕾,成虫隐蔽于叶片背面,应重点喷洒植株中上部及叶片背部。
6)合理混用农药。科学合理地混合使用主要成分不同、杀虫机理不同的杀虫剂,既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成本,又可兼治多种害虫,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混合使用农药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农药的酸碱性,确定是否可以混合使用;其次要做小区试验,检查混用后防治效果是否显著,如果效果显著才可以大面积应用。各种农药具体的混合使用配方和使用方法,最好到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咨询,明确农药混用后其毒性相加、相减、相乘等作用,防止因盲目多品种混用造成药害而影响植株生长。生产中应用效果较好、应用比较普遍的是灭多威和氯氰菊酯混合使用,防治棉铃虫、烟青虫和菜青虫。
7)控制用药次数。用药次数过多、过滥,间隔时间过短,使用同一种杀虫剂过于频繁,使用浓度的任意加大都是目前防治害虫普遍存在的问题,既浪费了农药,又降低了防治效果,造成农药的“过早失效”,缩短了农药的使用年限。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异常,害虫繁殖加快,世代重叠加重,应根据每次用药后害虫的死亡情况,确定下一次用药的适宜间隔时间和连续施药次数,但要严格限制新型农药的使用次数。防治瓜蚜一般每隔5~6d(天)喷1次药,连续喷3次即可。在16~35℃之间,美洲斑潜蝇随着温度的升高生育速度加快,生育周期缩短,因此越是在高温季节,喷药间隔时间越短。冬春季节每7~8d(天)喷1次药,夏季应每4~5d(天)喷1次药,连续喷4~5次。连续喷药时,每次应选用不同的化学农药,轮换使用。
8)提高用药质量。完善用药技术,改进用药方法,保证用药质量。喷药要细致、均匀、周到,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不漏行、不漏株,并根据田间虫害的不同发生情况,适当增加药液的使用量,对虫害严重的植株重点用药,以提高防治效果。使用触杀性杀虫剂防治时,药液喷洒到虫体上是提高施药质量的关键。用毒饵法防治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等)时,应使害虫喜食的饵料和具有胃毒作用的农药充分混合均匀,在傍晚撒施毒饵效果最好。防治蚜虫时,应尽量选用具有触杀、内吸、胃毒三重作用的杀虫剂,对于为害严重,叶片向下弯曲的植株,适当加大喷药量,以药液在叶片背面形成液流为宜。
9)采用生物防治。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既可以治虫,又可以保护天敌,维持田间的生态平衡,还能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常用的有:利用B.T.生物杀虫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玉米螟和豆荚螟;阿维菌素类生物杀虫剂如虫蜡立克、海正灭虫灵等防治二斑叶蜡、红蜘蛛和美洲斑潜蝇;2.5%菜喜胶悬剂防治小菜蛾,防效达98%以上。
10)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拔除有虫苗,加强中耕除草,清除残株败叶,对于保证蔬菜健壮生长和减轻病虫害均有显著作用。间苗时,对有虫、卵的苗或叶片,及时带出田间处理,非耕地以及与蔬菜争水争肥的田间杂草是许多害虫的繁殖发源地,田间的残株败叶为许多害虫继续提供食料,或为其越冬创造条件。因此及时清除田间、地边的杂草和残株败叶也是消灭害虫的一项重要措施。
谭有灿,山东省莱州市农业局瓜菜站,邮编261400。
摘自2003年第11期《西北园艺蔬菜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