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在《诗经》中称为谖草,谖同萱,朱熹为之作注,解释为“谖草,令人忘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它为“忘忧草”,晋代稽康也有“萱草忘忧”之说。
那么,萱草忘忧的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萱草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萱草本写作谖草,谖是忘记的意思,这是它成为忘忧草的一种说法,而萱草性凉味甘,可入药,有利水凉血、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的功效,可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消除忧愁,所以萱草被称为忘忧之草。”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萱草含丰富的维生素,具有健脑、益智、抗衰老的功能,对人体健康、神经疲劳都具有很好的疗效,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健脑花卉”。看来萱草忘忧之说,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其实,萱草忘忧之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老庄思想和禅宗文化在植物上的一种折射吧,这也许是历代文人在忧思不能自遣之时追求一种平和超脱的境界吧。人不解忧花解忧,当一丛丛、一簇簇花卉呈现在面前时,俊美多姿,清香怡人,又怎能不忘忧。
(记者颜亮)